我听了一些耳塞,对“素质”这事有点搞不懂。
如果“素质高”是指没有谐波失真带来的额外音色,同时音和音之间非常容易区分,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量化和测量的对吧,正规厂商在做入耳耳塞研发时用什么指标区分设计的好坏呢?
假定两对入耳耳塞频响非常接近,我能想到影响“素质”的因素可能就是THD/IMD/延迟,但仔细想想也搞不太懂:
1. 谐波失真足够低,主流的说法是小于1%(-40dB衰减)的谐波失真几乎不可闻。话说我用总谐波失真 0% 和 0.1%的信号文件(https://www.audiocheck.net/testtones_thd.php )做ABX测试倒是能有把握地听出区别... 0.5%无论谁听都是一耳朵区别,不知道什么原因。我大概能想到信号里的谐波在耳塞和系统上会产生更多的谐波失真,而且信号里的谐波成分也不一样,但我前端是THD几乎可以忽略的拓品,耳塞是全频段THD大约0.1%的FD02,最终信号里的谐波即便经过回放系统估计也难说能到1%吧?
2. 互调失真足够低。 klippel.de的70Hz和800Hz互调失真听力测试,正常听音音量,估计不超过80dB SpL,我的听觉阈值在 -39dB,不同耳塞做的难易程度感觉上也不太一样。话说为什么很少见耳机耳塞做IMD/multi-tone测试呢?
3. 在人能感知的时间窗口里前一个音对后一个音的影响足够小(CSD/群延迟?)。audiocheck高低两个音延迟的盲测我能做到 5ms(2-way)/10ms(3-way),不同耳塞之间有点差异,但感觉还是频响的影响,比如低音太重或者高音轻了。不晓得耳塞的CSD/群延迟对感知两个音的延迟有影响吗?
🙏🙏🙏